|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其他综合 > 阅读信息
李德良:写给天下所有知青的孩子
点击:  作者:李德良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编发  发布时间:2016-04-17 10:37:25

 

1.webp (3).jpg

 

  【推荐者按】

   各位下过乡的知青同学:这首诗写得真好,读起来舍不得放下,大家共享吧,让我们永远铭记难忘的那段!    这位作者我并不认识,但我就觉着他说出了所有知青的心里话,一定会引发所有知青的共鸣!      
  《孩子,我想对你说……》


  ——写给天下所有知青的孩子


  当你看见妈妈眼角激动的泪花
  当你看见爸爸写满惊喜的笑脸
  当你看见叔叔阿姨忘情的拥抱
  当你看见一双双手紧紧的相牵
  孩子  

你是否看见了
  一种清可见底的情感……

  当你感受了他们唇齿相依的情
  当你体会了他们亲如手足的缘
  当你了解了他们朝思暮想的盼
  当你知道了他们难分难舍的恋
  孩子  

你是否感觉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请别在意他们几近疯狂的举动
  请别嫉妒他们无拘无束的拥肩
  请别怀疑他们纯真至爱的友谊
  请别嘲笑他们忘乎所以的疯癫
  哦  

孩子啊  

你是否读懂了
  知青这个名字的真正内涵……

  当你还没来到这个世界
  他们和新中国一起诞生
  他们与共和国同患难
  饥饿是他们童年的噩梦
  贫穷是他们相随的伙伴
  他们在五星红旗下成长
  他们在国际歌声里铸就世界观
  让新中国崛起  

解放全人类
  是他们的雄心壮志
  建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是他们不懈追求的信念
  他们虔诚共产主义的理想
  他们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
  当文化大革命
  掀起了上山下乡的浪潮
  他们义无反顾
  奔向了农村第一线
  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
  风风雨雨的艰苦磨练
  他们把浸染着血汗的足迹
  刻在了广阔天地  
  穷乡僻壤  

塞外边关
  他们把美好的青春  

甚至生命
  留在了南疆雨林  
  沙漠戈壁  

北国荒原……

  当上山下乡的回潮
  在祖国大地席卷
  带着对黑土地深深的情
  怀着对青春远去的眷恋
  他们回到亲人的身边
  回家了——
  抖落一身疲惫
  告别岁月的苦寒
  卸下心头重负
  洗刷满腹的辛酸
  回家了——
  不再有暗自落泪的伤痛
  不再有夜半思乡的失眠
  不再有披星戴月的辛苦
  不再有春耕夏作的艰难
  啊  

回家了啊——
  生活可以重新扬起风帆……

  可是当他们走出家门
  他们发现  

梦想的放飞
  并非是结束上山下乡那么简单
  故乡早已没有了他们的位置
  他们游走在主流社会的边缘
  返城的美好憧憬
  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面对这疏远已久的城市
  他们迷茫——
  曾经千百次梦回的故乡
  哪里才是自己靠泊的港湾
  他们困惑——
  这个朝思暮想的故土
  为何找个立身之处这么难

  吞咽失落的泪水
  隐忍心中的愤怨
  直面现实的残酷
  挺直做人的腰杆
  就当生命从头来过
  找一个自食其力的饭碗
  即便是糊火柴盒的工作
  他们也坦然接受毫无怨言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资格挑拣
  青春不再与他们结伴……

  当你呱呱坠地的时候
  他们已过了而立之年
  你的到来
  是上帝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你的啼哭
  竟也让他们激动的涕泪涟涟
  因为你的诞生
  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你的出现
  将他们泯灭的梦想重新点燃
  他们视你如掌上明珠
  不容有丝毫的磕磕绊绊
  他们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啊
  足以让黄河长江的水流干
  因为  

你是他们的唯一
  计生的快车他们赶上了头班

  当你戴上红领巾
  他们差点丢了饭碗
  无情的企改风潮
  把他们吹进了三产
  收入的骤然缩水
  他们可以用勤奋来弥补
  可是提前退休的父母
  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上老下小的重负
  几乎将他们的脊梁压弯
  他们拼命工作  

任劳任怨
  他们缩食节衣  

克勤克俭
  一包方便面就是一顿午餐
  一件衣服啊一穿就是几年
  因为现实告诉他们
  要维持这个家不能没有钱

  当你跨进大学的门槛
  他们脚下的路更加艰难
  无端的企业兼并重组
  叵测的工厂倒闭破产
  改革的无情之手
  端掉了他们仅有的饭碗
  他们下岗了
  他们失业了
  他们内退了
  甚至他们被迫把工龄买断
  终于——
  他们被推向了社会
  彻底没有了经济来源……

  权力就是如此的任性
  改革不怜人间的冷暖
  欲哭  

眼里已没了泪水
  想走  

心中却还有挂牵
  不可言状的生活窘境
  无处倾诉的满腹愤怨
  他们只能无奈的接受
  他们只有默默地承担
  自寻出路
  是留给他们的唯一通道
  硬着头皮
  也得去迎接命运的挑战
  他们开始做他们不熟悉的工作
  他们捡起了别人不要的饭碗
  门卫  

保安  

扫大街
  修鞋  

卖菜  

摆地摊
  他们真正体会了改革的巨痛
  他们真正领略了权钱的威严
  但是他们相信自己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因为他们有隐忍不屈的经历
  下乡的日子比现在更艰难……

  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已经步履蹒跚
  才却肩头的重负又担起
  退而不休  

他们勤奋依然
  像呵护当年的你一样
  他们把你的孩子精心照看
  他们知道养儿育女的辛苦
  他们深谙为人父母的艰难
  他们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
  他们甘愿为儿女倾力奉献
  为减轻你生活工作的压力
  他们如保姆般把一切包揽
  因为他们知道  

如今社会
  职场的险恶  

求职的艰难……

  他们没有深厚的社会背景
  也没有显赫的政治靠山
  但是他们堂堂正正
  从不沦丧做人的尊严
  他们没有名望和地位
  更没有巨额的家庭财产
  但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
  是自强不息的信念
  他们没有值得炫耀的各色文凭
  甚至连初中都没读完
  但是他们的人格修养道德规范
  足以让那些持有
  各色文凭的道貌岸然者汗颜……

  改革的初衷令他们神往
  改革的结果却让人愕然
  黒猫白猫的说辞
  实则金钱至上的翻版
  先富带后富的论调
  更像是欺世盗名的美丽谎言
  所谓的国企改革
  不过是穷了黎民  

富了贪官
  而摸着石头过河
  却是百姓落水  

官僚上岸

  穷凶极恶的欲望啊
  中饱私囊的国有资产
  天壤之别的贫富差距
  不择手段的贪婪……

  国富未必民强
  繁荣掩盖不了贫寒
  改革背离了民生福祉
  社会主义就一定会偏离航线
  一切借改革开放的倒行逆施
  都不能蒙蔽他们敏锐的双眼
  他们怀念毛泽东时代
  并不是想重复从前
  只是因为  

现在的社会
  一切都坏了规矩没了底线……

  他们鄙视沾满铜臭的人际交往
  他们看重没有私欲的朋友情感
  他们不屑唯利是图的卑鄙小人
  他们嫉恶权钱交易的老板贪官
  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曲折
  他们跨过了太多的沟坎
  他们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义务
  他们饱尝了太多的苦难
  他们一生付出却不索回报
  他们一生劳累却毫无怨言
  即便是在最不公平的今天
  他们依旧平心静对
  因为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
  没有索取  

只有奉献……

  既然生活中不都是甜美
  那就必须有人去咀嚼辛酸
  既然历史赋予了使命
  那就应该勇敢地承担
  只是他们至今都不明白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们
  为什么社会动荡变革的代价
  总是由他们买单……
  哦  

孩子啊
  请别忽视他们的存在
  请别把他们小看
  没有他们的自我牺牲
  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
  没有他们的安分守己
  没有他们的隐忍前瞻
  怎么会有稳定不乱的今天……

  尽管他们已不再激情燃烧
  尽管他们也退出了社会的视线
  尽管他们不再奢求什么
  但是他们一生不成比例的得舍
  依然需要社会一个公正的评判
  他们不一定人人都是成功者
  但失败者绝不会在他们中间
  因为“知青”这个名字  

早已
  响彻了祖国的万里河山……


  孩子  

请为他们骄傲
  为他们自豪吧
  他们是生活的强者
  他们是做人的典范
  他们是江山不倒的最后基石
  他们是天塌时依然矗立的泰山
  他们  

必将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写下浓重的一笔
  留下不朽的一篇……


   李德良  完稿于2015年12月28日

 

  【附】诗人谷溪忆习近平与路遥知青岁月:两人彻夜长谈

 

2.webp.jpg

1973年,习近平(左二)与知青好友在“三间房”前合影 谷溪

 

3.webp.jpg

1970年的延川县城 圈中所示窑洞即为“三间房”

 

  近日,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说:“我跟路遥很熟……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同住一个窑洞 共怀青春梦想

  ——诗人谷溪忆习近平与作家路遥在陕北的知青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与作家路遥很熟。近日,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与主持人曹可凡谈到东方卫视热播沪产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主动提及他曾和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总书记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记者通过剧组介绍并经多方辗转,昨天下午终于找到了习总书记提及的谷溪本人,并有幸通过电话采访了远在延安的这位74岁的古稀老人……

 

  烂漫“山花”红艳艳

 

  谷溪说话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听起来真有点费劲,远不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那些演员说的陕北话那么易懂。幸亏,有个能说流利普通话女助理帮忙“翻译”,才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习总书记想起了当年的知青岁月,并勾起了他与路遥、谷溪等人同在一起的青春记忆。话及至此,谷溪显得十分激动,话儿像延河之水滔滔不绝。

 

  诗人谷溪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说,习总书记所说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创办的延川县文艺小报,由他担任主编,路遥常在《山花》上发表诗作。取名“山花”,是因为同年他主编的诗集《延安山花》经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表后很红火,在国内外畅销28.8万册,诗集汇集了他和路遥、陶正等10多人的诗作,已有品牌效应。习总书记所说路遥那时写诗不写小说,就是指那个年月。当年,早已高中毕业的谷溪已有31岁,他比路遥年长8岁,两人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并合作发表过诗歌和报告文学。由于师生关系,路遥总让老师谷溪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对此,谷溪自豪地说:“路遥是我的学生。”

 

  谷溪创办《山花》后,这份文艺小报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先后推出了三代20多位作家,并形成了有名的“山花作家群”,其中有谷溪、路遥、史铁生、陶正等。在陕北,红艳艳的山花漫山遍野,其实,这花也叫山丹丹花。

 

  彻夜长谈在窑洞

 

  说到习总书记当年和路遥同住一个窑洞时,谷溪说,路遥是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后才离开延川县的。由此推算,他俩在延川同住一个窑洞应该是在1970年至1973年之间。谷溪说,作为北京知青,习近平当年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路遥则是当地的回乡知青,他很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他俩那时成了朋友。后来,路遥还与来延川插队的北京女知青林达(笔名程远)相识、恋爱并结婚。

 

  谷溪说,习近平所在的梁家河离延川县城约有25公里山路,当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习近平来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会找路遥长谈。谷溪当时是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路遥则是通讯组学员,他们都住在县革委会的窑洞中,窑洞既办公又住人。谷溪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和路遥进行彻夜长谈的窑洞是“三间房”,这是专门供来客住的客房。谷溪自己曾居住过的2排18号窑洞路遥也曾住过,内有印照片的暗房,习近平与路遥聊天应该也会去那里。可惜,这些窑洞经历多年风雨已经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张1970年拍摄的珍贵照片。谷溪说,习总书记当年也爱文学、爱读书,他和路遥等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谷溪说,路遥虽然只度过42年的短暂人生,但他有大情怀,他和习近平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路遥病逝前曾嘱托谷溪,他死后要埋葬在延安的黄土山上,要与生他养他的陕北高原融为一体。

 

  当年采访留佳话

 

  在谷溪印象中,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读书范围广泛,十分好学。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习近平40多年前当知青时的模样,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两年前,新华网发表了一幅“习近平在延川”的照片,是习近平1973年与3位青年好友的合影,这正是谷溪自己用延川县仅有一台“上海牌”相机,在他们居住的窑洞前那道矮墙旁拍摄的。日后,有好友将这张珍贵照片制成生日卡送给了习近平。

 

  谷溪说,1975年7月,他给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延安报刊上写过长篇通讯《取火记》。他清楚地记得,进村采访时,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车因打滑无法上坡,是习近平和几个后生一起用力,才将车推进了知青们居住的大院里。在《取火记》中,他记录了习近平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设法用沼气进行煮饭、点灯的生动事迹。他说,建沼气池需要沙子,是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到七八公里外的前马沟去挖的;建池时水泥运不进山沟,是习近平带头从很远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水泥给背了回来;当发现沼气池漏气时,也是习近平为紧急抢修,和技术员刘春合跳入了沾满粪浆、又脏又臭的沼气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热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过气来……习近平为民办实事不辞辛劳,当年是他在梁家河点燃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

 

  说起习总书记,谷溪有说不完的话。1986年,习近平在厦门写信给他说:“离开延安,非常怀念,常常想回来看看。”1993年8月,习近平和他在延安久别重逢,那次,谷溪有机会留下了更多珍贵合影。 (新民晚报 记者 俞亮鑫)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综合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