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夏海|跟着毛泽东读书学习
点击:  作者:夏海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3-08-07 16:51:51

 

1.jpg

《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是千古伟人,他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与他一生爱好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攀登理想高峰的阶梯。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终生酷爱读书学习,“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逝世前一天,还看书、看文件11次,计2小时50分,直到临终前还由工作人员托着书,坚持读了7分钟。毛泽东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堪与孔子媲美,“圣人之好学,且死不休”(《论衡·别通》)。
毛泽东博览群书,范围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经常读的是马列著作。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学好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毛泽东不仅自己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延安时,他希望党内“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
1949年,他推荐12本马列著作,提出党内“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1963年,他推荐30本马列著作,要求中级以上干部都要学习,“如果有两百个干部真正理解了马列主义就好了”。
晚年,毛泽东要求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联系实际学好《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强调“党的高级干部,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时间,读一些马、列的书,区别真假马列主义”。
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最爱读的是中国史书。在毛泽东看来,学习历史同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都是为了指导好中国革命的实践,“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一生喜欢阅读中国史书,从小读过《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本,《论语》《孟子》《诗经》等儒家典籍,《左传》《纲鉴易知录》等史传著述,还喜欢读《水浒传》《精忠传》《西游记》等传奇小说。
1959年10月23日外出视察,带上的史书有《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以及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晚年,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喜爱中国史书,从1972年10月至1973年7月,主要读历史传记,要求选注《史记》《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中23篇人物传记;从1973年8月至1974年7月,主要读法家的著作,要求选注了《商君书》《韩非子》《荀子》以及其他名家的26篇文献;从1974年5月至1975年6月,主要读诗词曲赋,要求选注古人的辞赋、诗词和散曲计35篇。

2.jpg

中南海丰泽园颐年堂
跟着毛泽东读书学习,不仅要学习毛泽东读书的内容和范围,更要学习毛泽东读书的科学方法。方法比知识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学懂弄通任何知识。
首先要坚持读原著和经典。
在毛泽东看来,原著和经典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图,任何解读经典的书籍都比不上经典本身。
1970年,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高级领导干部要读马列原著,否则,“没有读过,就上这些黑秀才的当。有些是红秀才哟。我劝同志们,有阅读能力的,读十几本”。对于原著和经典,需要反复阅读,掌握精髓要义。
毛泽东将《共产党宣言》读了一百多遍。他在延安时说:“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于《资治通鉴》读了17遍之多,认为“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坚持读无字书。
毛泽东重视书本的学习,更重视读无字之书。他年轻时就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读无字之书,就是要向实践学习,“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无字之书,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之所以要向群众学习,是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还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明确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传统社会重视经典学习,是“以经解经,疏不破注”,却不重视经典的创新发展。毛泽东认为这是“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所以,他极力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思考不是冥思苦想,而是为了总结实践经验。1965年,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矛盾论》是1937年写的,那时,抗日军政大学要我去讲一讲哲学,他们强迫我去讲课,我没有办法。这是写的讲义的一部分。花了几个星期,搜集了些材料,主要是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每天晚上写,白天睡觉。讲课只讲了两个钟头。”
思考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创新理论。如果说读书学习是为了掌握科学理论,那么,思考就是为了创新发展理论,以指导现实运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矛盾论》《实践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论著,创造地提出了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获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作了客观说明,认为“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3.jpg

《毛泽东选集》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目的是要运用学到的思想理论,指导个人或社会的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而且,运用本身也是学习,甚至比读书学习还要重要,“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毛泽东形象地比喻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读书学习时要当好“联系员”。所谓联系员,首先是书内的联系,即把书中学到的思想观念和人物事件,同与此相关的方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
毛泽东读《史记·高祖纪》时,联系比较刘邦及其对立面项羽,进而得出“项王非政治家,汉王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结论。同时,更要有书外的联系,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最喜欢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当读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毛泽东加以发挥,“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广大人民也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原因是他们没有财产。独立性、个性、人格是一个意义的东西,这是财产所有权的产物”。
当读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时,毛泽东联系党内民主,要求党员把党性与个性统一起来,“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
当读到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时,毛泽东引用这个论断说明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强调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侵略,从而造就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是帝国主义替自己造成的掘墓人,革命就是从这些人发生的”。
毛泽东理论联系实践最伟大的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来源:“学习强国”,本文刊发于《人民政协报》2023年7月31日“学海星光”专栏,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